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乱象的调查整顿远未休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从多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处独家获悉,监管层曾于6月初在北京召集辖区基金公司督察长沟通监管事项,并对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问题进行了重申。
据本报此前独家报道,监管层已在上海同辖区基金公司督察长进行过一次沟通,而此次监管层对公募的监管指导大多顺延了先前的“禁止同业竞争”等要求,但监管层还表达了对当前基金子公司下设分支机构经营多类业务问题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自查清理要求。
事实上,自基金子公司的形态诞生以来,以子公司为平台下设分支机构、出资设立孙公司开展多元经营的乱象就始终不断。而在监管层窗口指导基金子公司清理整顿其下设机构后,基金子公司的这一现象或亦将迎来新的洗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基金子公司均存在此类问题,其中个别基金子公司在下设孙公司兼营其他业务方面表现得颇为激进,例如部分基金子公司的下设公司还存在业务交叉、兼营互联网金融等问题。
“多子化”布局的常态
随着近年来基金子公司的野蛮生长,其多子化布局已经成为行业常态,而当中的各类现象也层出不穷。
例如,部分基金子公司旗下机构出现了子公司注册资本高于母公司的现象。例如当前专户规模排名前列的民生加银基金子公司——“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民生加银资产)”就存有此类问题。
工商资料显示,在民生加银资产的对外投资中,就包含了一家名为“诸暨天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天银咨询)”的法人,该公司注册资本达6.09亿元,而民生加银资产注册资本仅为1.25亿元,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俞海克,资料显示其曾于民生银行宁波地区分支机构担任要职。
这或意味着,一些银行系基金公司已经通过子公司及下属机构,同作为实际控制方的银行产生人员往来;而蹊跷的是,天银咨询还下设了一家名为诸暨祥天的网络科技公司,该公司同天银咨询均注册于今年3月份。
“基金子公司有时会通过出资下设子公司的方式来开展业务,其实也是为了控制风险敞口,用子公司来做风险隔离,这个并不难理解。”卓灯投资董事姚剑锋指出,“不过如果子公司下面摊子铺得过大,容易让资产管理的主业渐渐疏离。”
此外,民生加银资产还在今年1月份,同另一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了上海涵菁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涵菁实业),该公司注册资本更高达9.6亿元。类似的情况还有上海昕斐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系民生加银资产同两名自然人股东联合出资。
“子公司和自然人出资设立公司的情况并不多,一般和其他公司联合设立的,则可能是假股真债,或者项目的共同开发。”一位基金子公司中层人士称,“和自然人合资的问题则比较多,一个是潜在的信用背书,另一个则是有道德风险隐患。”
事实上,天银咨询、诸暨祥天以及涵菁实业都只是民生加银资产下设机构现象的冰山一角。据记者调查统计,其下设的分支公司还包括民加全球、鑫辉盛、联信展业等多个法人;而另一方面,与民生加银类似,相应的情况也存在于嘉实资本、南方资本等多家基金子公司之中。
背后风险潜藏
业内人士指出,在部分基金子公司的工商布局图中,部分下属“孙公司”的存在,也与一些特殊的项目结构有关。
“一些融资方做的是股权买断回购,那么子公司有可能持有项目股权,甚至是全资持有,这些算不上是下设机构和多元经营,只是满足做融资类业务的结构需求。”前述基金子公司中层人士称,“还有一些是风险处置,最后让基金子公司接盘了股权,这类型中房地产企业可能居多。”
但另一方面,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存在多分支机构存在同类业务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获悉,一些基金子公司在不同地区注册了多家公司,而且从名称和业务范围来看,部分下设公司还存在同业交叉现象。
例如刚刚过去不久的今年3月份,南方基金子公司南方资本就在青岛设立了一家青岛南方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法人代表正是南方资本董事长俞文宏。
但事实上,南方资本此前已有股权投资业务类公司设立。记者获悉,南方资本去年8月10日已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成立了另一家股权投资类企业——“深圳南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
“这类股权投资公司并没有问题,其实是为了把项目成本收益分割出来,更好地体现效率。”一位接近南方资本人士解释称。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基金子公司通过下设公司开展混业经营,例如嘉实资本旗下就设有嘉实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嘉实金融信息服务(杭州)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均为嘉实资本总经理李强,两家公司分别开展融资租赁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此外其还下设了上海丰实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系嘉实基金董事长赵学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层对于基金子公司下设机构问题的关注下,部分基金公司已经在对其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自查、清理活动。
“一些基金公司和子公司下设了特别多的企业开展不同业务,但实际上一些业务存在比较明显的外部性,容易带来风险积聚,甚至让风险向公司传递,比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一位接近嘉实资本人士称,“这也是监管层关注到基金公司过度多元化扩张的原因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6月7日获悉,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已在筹划出售、清理多元经营的二级子公司事宜,相应工作已在进行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层的此次自查、清理要求也将带来洗牌。
“过去有的基金公司甚至想拿子公司做成金控,再拿别的金融牌照,主要当时对基金子公司管理的确实比较松,但目前来看这种趋势要告一段落了。”前述基金子公司中层人士坦言。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